中国古人是如何起名的?
清代是满、汉、蒙等多种文化融合的时期,作为统治者的爱新觉罗氏家族,在取名方面深受汉文化影响,他们取汉名,定字辈,姓名模式与汉人完全一样。此外,这个时期无论是汉族人还是满族人、蒙古人,都偏爱取吉祥名。
前阶段取名“原生态” 后阶段逐渐汉化
中国历史上真正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只有两个:元代和清代。元代是蒙古族入主中原,蒙古人虽然大量吸收汉文化,但在姓名文化方面却无意汉化。清代是满族人统治江山,满族人对汉文化的态度与蒙古人截然不同,他们既保留自己的文化,又尽可能吸收汉文化,这种文化策略表现在姓名文化上,就是保留满族姓氏,而采用汉化名字。
清朝的建国史可分为两个阶段:第一个阶段是努尔哈赤所创立的后金;第二阶段是皇太极将后金改为清,并正式建帝号称大清皇帝。清代满族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名,也可以依此划分为两个阶段,前阶段的人名是“原生态”,后阶段开始逐渐汉化。
雍正读书图
早期满族人名具有鲜明的渔猎文化色彩
早期满族人的姓名,受蒙古文化的影响较大,完全没有汉化迹象。如清太祖爱新觉罗·努尔哈赤,爱新觉罗是姓,努尔哈赤是音译名,意思是“如同野猪一样勇猛的人”。努尔哈赤的三弟名叫舒尔哈齐,意思是“小野猪”。努尔哈赤的四弟名叫雅尔哈齐,意思是“豹皮”。努尔哈赤十四子名叫多尔衮,意思是“獾子”。这些名字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采用动物名称作人名。此外,早期满族人还喜欢用满语数字、满语形容词等做人名。如钮祜禄氏的乌云珠,意思是“九十”。这种取名习俗,具有鲜明的渔猎文化色彩。
清代第一个提倡用汉化人名的是皇太极。他上台后,借鉴汉人的统治经验,沿明制不设宰相,以“内三院”(内阁院、内秘书院、内弘文院)取代八旗旗主“共议国政”的体制。又设置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六部,让蒙、汉人参政,实行“满汉蒙一体”的民族政策。在取名方面,他一改传统习惯,尝试给下一代取汉化人名。他有十一个儿子,其继承人是第九子,即清顺治帝福临,一些专家认为这个名字是“洪福来临”的缩写词。
受皇阿玛影响,福临给下一代取名汉化程度更高。他有八个儿子,除长子名叫牛钮(意思为“眼珠”)和四子无名外,其余六子分别名为福全、玄烨(康熙皇帝)、常宁、奇绶、隆禧、永干,均为汉化人名。
乾隆定下规矩满人不能取三字名
而康熙皇帝走得更远,他不仅给下一代取汉化人名,还采用了汉人按辈分取名的方法,规定子辈用“胤”字,孙辈用“弘”字,曾孙辈用“永”字。雍正登基后,因其名为胤禛,为了避讳,其兄弟名字中的“胤”全部改为“允”字。康熙诸子人名皆有吉祥含义,如十三子名允祥,十四子名允祯,含“国家将兴,必有祯祥”之义。乾隆皇帝名弘历,他登基后,不要求兄弟避讳。到他这一代,康熙所定字辈只剩一字,为延续下去,他根据自己所作“永绵奕载奉慈娱”诗句,取“永”字后“绵亦载”三字,接续在“胤(允)弘永”后面。他传位给嘉庆皇帝永琰时,为免永琰兄弟避讳改名,反将永琰改名为颙琰。道光皇帝也沿用此例,他原名绵宁,即位后改名为旻宁。同时还为后代添加了“溥、毓、恒、启”四个字辈。
咸丰皇帝属“奕”字辈,名奕詝,遵祖宗先例,他也没要求兄弟避讳,其后同治、光绪、宣统几朝王室成员均不用改辈分字。咸丰时,添加了“焘、闿、增、祺”四个字辈。清帝室的人名,还有一个规矩,就是字辈后的另一字偏旁要相同,如“允”字辈人名后一字均为“示”字旁,“永”字辈人名后一字均为“玉”字旁,“奕”字辈后一字均为“言”字旁等。
清代的满族人取名,流行用汉文的吉祥字眼,如裕亲王名叫福全,还有希福、永祥、崇善、富祥、贵福、寿山、福海、贵禄、常寿、常有等,都是满族人流行用的名字,证明满族人偏爱汉人的吉祥文化。但取吉祥名是有规矩的,清代满族人取名不能用三个字,只能用两个字,以与汉人名相区别,这是乾隆皇帝定下的规矩。当时贵州按察使名叫喜崇福,他进京办事,乾隆见到他就很不高兴,指责说:“‘喜崇福’三字,竟似汉人名。”其实,汉人名大部分都是单名或二字名,极少三字名,二字名加上单姓才有三字。因当时汉人多为单姓,取二字名,乾隆便以为三个字是汉族人名的特征。喜崇福本以为自己的名字很吉利,没想到犯了皇帝的大忌,当了一回冤大头。
为避“文字狱” 取名含蓄而古奥
努尔哈赤画像
清代的汉人名,多为二字名,单名较少。在二字名中,既有李思忠、孔有德、张存仁、尹继善之类的“儒名”,又有曾国藩、许定国、方国栋、傅振邦、王安国之类的阳刚霸气名,更多的是吉祥名。
吉祥名可以分成几种:一种是寓意流芳百世,如李永芳、刘芳名、杨名高、戴名世、杨名时等;一种是寓意科举高中,如唐殿魁、许占魁等;一种是寓意吉祥、幸福、喜庆、好运,如王永吉、沈志祥、赵吉士、尚可喜、金运昌、刘永福、洪亮吉等;一种是寓意长寿,如朱鹤龄、崔长生、乔松年、陈紫芝等;还有一种是以龙、凤、麒麟、虎等瑞兽为名,以图吉祥,如马如龙、于成龙、佟凤彩、储麟趾、李应麒、余虎恩等。此外还有赵开心、陈进宝、王得禄、朱天保等吉祥名。
康熙画像
以用字频率统计,清代汉族人名中出现较多的字是“文”、“鼎”等字,如王文治、李文田、沈文奎、丁文盛、田文镜、梅文鼎、潘鼎新、梁鼎芬、王鼎铭、孙家鼎等。清代还出现了不少“之”字名,但“之”字不像南北朝人名那样出现在二字名中的后一字(如王羲之、王献之等),而是多数出现在上一字,如张之洞、陈之遴、李之芳、朱之弼、劳之辨、祖之望、王之敬等,这也是清代人名的一个特色。
数字名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,南朝梁时有江子一、江子四、江子五等名,元代只准没有地位的汉人取数字名,但清代满人并不以此为贱,乐于采用数字名,一般以出生时祖父的年龄或父母年龄合计的数字为名。清代汉人也喜欢取数字名,但二字名往往不是纯数字,而是数字另一字,如吴三桂、赵一桂、袁甲三、刘坤一、杨三知、黄式三、张三爱等,单名也有采用数字的,如李三、任四、李九、梁九等即是。
清代“文字 狱”盛行,因名惹祸的事件时有发生,在这种文化氛围中,许多知识分子取名不敢太张扬,二字名的两个字的字义往往没有直接联系,显得含蓄而古奥,只可意会不可言传,一般人很难看出有什么含义。如魏象枢、赵申乔、徐乾学、姚缔虞、顾陈垿、彭孙遹、潘柽章、傅维鳞等名,均无十分明显的含义,这类名字的出现也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。